每個班級或許都有「躲在桌子底下的學生」,他們對於某些科目缺乏學習動機,覺得很難、學不會,也沒興趣。他們也許真的躲在桌子底下,不聽也不參與,更也許,他們躲進的是一張隱形的桌子,關上耳朵,默默放棄,為學習劃下句點,一直等到有一位不願輕易放棄的老師,引導他們離開桌子下的世界。
22年前,為了兼顧家庭與生活,阮玲大膽離開從事10多年的貿易工作,通過國小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檢核以及完成師資培育學程,成為立農國小英語教師。雖然職涯跨度極大,但從商業工作中習得的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,幫助阮玲在面對學生、家長與同事間的溝通協調時,更加得心應手。
「貿易工作重視效率,成為老師後,如何讓孩子學得更快、更容易瞭解,也成為我的教學目標。」個性積極的她,一開始努力實踐教學指引上提出的每一項活動建議;但沒想到,課堂上一個躲在桌子底下的孩子,卻從此翻轉了阮玲的教學內容。
「我是英癡啦!」孩子說。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,因為善於溝通的阮玲,從未想過對英語學習始終處於劣勢、飽受失敗經驗折磨的小朋友,英語課竟帶來如此大的焦慮及壓力。她更發現,每個學期,班上都會出現這一類「躲在桌子底下的孩子」,他們究竟在英語學習上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?阮玲不但想知道,更想挑戰自我,是否能夠改變他們,幫助孩子愛上英語。
阮玲表示,學習背景較為弱勢的孩子,學習機會也相對不足,然而,每門科目只會越來越難,若基本能力不足,就會學得越來越慢、越來越差,學習挫折也越來越大,也就是所謂的「馬太效應」;必須從源頭,將沒學好的地方,利用下課或放學時間想辦法補強,「但我不會說補強,只會和孩子說,下課後過來玩一下遊戲,有其他小朋友待會也想來一起玩。」
阮玲把學習轉換成玩樂,讓孩子覺得,學習另一種語言,其實也沒那麼難嘛!然而,「玩樂、沒那麼難」的背後,是阮玲的勞心勞力,她總是絞盡腦汁去找出與孩子生活相關的實體素材,並使用多元媒材,製作動畫、設計桌遊、運用圖片與照片,並透過歌唱、口訣、猜謎、卡通……等,讓孩子在操作及玩樂中,自然而然地學會英語。
「總之,要多用孩子們熟悉的事物、聽懂得的語言,少用專有名詞,把艱澀的內容切成小段,一次只講一個重點。」阮玲的眼目永遠只停留在孩子的需要上,就連在家看電視,也總是想:這個素材或許可以運用到教學上、那個遊戲或許孩子會喜歡。
除了開發出許多孩子適用的教材,她更設計了不少全班都可以參與的活動,並透過活動來驗證教學成效。「如果只能請2個孩子上臺,其他孩子在臺下看,無法參與,就少了學習的機會;因此,我希望所設計的活動,能夠讓每個人,無論學習超前或落後的小朋友,都有機會參與,沒有一個人是教室裡的客人。」
更重要的是,她希望孩子在學習中感到安全,不再害怕犯錯,因此活動設計的主旨不在輸贏,而在參與。她刻意將每個活動的任務與目標縮小,讓孩子容易達成,容易看見自己的進步與成長的軌跡,進而樂意學習,不再落後,也不再是教室裡的客人。
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只要和自己比較,以自己的步調為準,有進步即是成功。」因此,每個孩子都可以成功,而累積許多微小的成功,就能對學習充滿動力,締造更大的成功經驗。阮玲說,她所做的事,其實很多老師也在做,「我們的夢想很小,只希望不會英語的孩子,從此不再逃避,有學習動機,能夠對英語學習投入熱情,並且帶著這份熱情,快樂地成長。」
「老師,今天要玩什麼呢?」「老師,我們什麼時候要再考試呢?」期中考考卷上,閱讀測驗5題錯了4題的孩子,空白處卻寫著「我喜歡英文!」讓每一個「躲在桌子底下的孩子」都能走出桌下的世界,甚至帶著微笑,滿懷期待地學習英語、愛上英語,成為阮玲最大的成就,也是她的英語課中最迷人的風景。
(資料來源:教育部)
本文來自: http://n.yam.com/Article/20211105375335
離婚證人 、台北離婚證人 、新竹離婚證人 、彰化離婚證人 、高雄離婚見證人
遺囑見證人 、結婚證人
留言列表